关注官方微博:
| 金融之星 > 滚动 > - 正文

刘俏:民企应从追求规模转向追求价值创造

2018-11-08 09:32 来源:网络整理
金融之星 更多文章>>

  刘俏:民企应从追求规模转向追求价值创造

  “提高政府的效率,实现政府和市场的有效结合,让市场在资源配置

  中的决定性作用能够充分发挥,这才是对民营企业最好的支持”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贺斌

  在11月1日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上,中央高层对民营经济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肯定,不但为民营提振信心,更给民营企业家吃了定心丸,特别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强调“民营经济只能壮大、不能弱化,不仅不能‘离场’,而且要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这一番话,让未来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有了更大的空间和无限的可能。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认为,更广阔的舞台有着深刻的用意,其中包含两个维度:一方面意味着更多的市场对民企开放;另一方面,企业自身需要通过转型,完成价值创造,从“大企业”变成“伟大的企业”,帮助中国经济完成微观基础的重塑,从而实现高质量发展。

  对于第二个维度,刘俏尤为推崇,“在这一过程中建功立业,才是更加广阔的舞台。”

资料图:厂房内的机器人。中新社记者 杨华峰 摄

  要从追求规模转为价值创造

  中国新闻周刊:在这次会上,将民营企业面临的困难归纳为市场、融资和转型“三座大山”,你对此如何理解?

  刘俏:我认为,民企的“三座大山”,同时也是来自一个维度的三大挑战,主要是转型的挑战。

  过去40年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微观基础上最大的一个变化,就是中国的现代企业制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但是一直以来,中国的企业普遍存在着在高增长下的思维定式——过于注重追求规模,而对价值创造和投资资本收益率关注度不够。

  关于经济增长有一个理解上的框架,“增长=投资率×投资资本收益率”,其中投资率可以靠银行信贷拉动,在中国现有的情况下,主要靠金融体系来提供资金支持。而投资资本收益率反映的是投资效率。

  在经济高歌猛进的时候,企业还可以靠大量的银行信贷做大规模,寻求总量上的增长。但经济增长如果长期依靠投资,而投资效率跟不上,势必给金融体系带来巨大的压力,高杠杆就是这么出现的。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转型阶段,长期基于信贷扩张的投资,使企业杠杆高企,同时很多行业出现了产能过剩,新的增加动能尚未就位。一旦加强对金融系统性风险的防范,严控银行信贷,控制影子银行规模,企业的日子就不好过了。

  在去杠杆压力之下,包括银行在内的整个金融体系害怕风险,不敢给民营企业贷款,造成民企融资难的境况。一些上市公司通过股权质押获得融资,虽然实现短暂的增长,但在投资资本收益率没有改善的情况下,企业基本面并没有显著改善,巨额的债务反而给企业带来困扰甚至困局。因此,主要是转型的挑战,企业必须对自身的发展模式进行转型,从追求规模转向追求价值创造,寻找新的增长动能(市场),通过对经济微观基础的重新塑造,实现企业“从大到伟大”转变,这才是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其他两个挑战某种程度上是相对的,主要是转型挑战。

  中国新闻周刊: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召开以来,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一直是重中之重,这次会议针对民企融资难问题,对金融机构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在防范金融风险和为民企提供融资之间寻求平衡?

  刘俏:针对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提出的举措,同样也是为解决当前经济面临的问题而提出的。

  以今年前三季度的经济数据为例,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为5.4%,比上半年回落0.6个百分点,大概是十年来最低的一次,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民营企业信心不足,同时也反映了民营企业在融资方面的困境。正因为如此,在这次会议中,对金融机构提出要求,将为民营企业提供融资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

  但是,既要为民营企业提供融资,又要防范金融风险,如何在两个目标之间取得一个平衡。我想只有一个方法,就是让企业提高投资效率,第一要发展,第二要有质量的发展,实现民营企业和金融体系之间的良性互动。

  金融体系应该服务于经济增长,如果仅增加信贷,而企业层面投资资本收益率没有根本改善,可能杠杆率还会重新走高,增加新的风险。如果民营企业将自身的发展理解得更加科学、更加全面,大力拓展创新和研发,不仅看重规模上的拓展,更看重对商业模式、价值创造和投资资本收益率的发展,找到一个均衡,从中长期看是有可能的。

资料图:工厂厂房。张斌 摄

  切忌“一刀切”和“撒胡椒面”

  中国新闻周刊:习近平提出,“我国民营经济只能壮大,不能弱化,不仅不能‘离场’,而且要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如何理解“更加广阔的舞台”?

  刘俏:我个人理解,更广阔的舞台有两个维度,一方面,随着中国市场体系的建设,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的领域向民营资本开放。从这个角度来讲,民营企业在未来整个经济体系中将起到更加活跃、更重要的作用,发展空间会更加广阔。

  另一方面,我认为其实还隐含着一种期待,因为改革开放40年来,第一阶段的任务已经完成,一大批企业建立起来,而且规模巨大——2018年,按营业收入统计的《财富》全球500强企业中,有111家中国企业,民营企业的数量也超过了20家。

  但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企业需要改变过去的认知和思维定势,把价值创造放在单纯地追求规模之上,保持较长时期的投资增长收益率,重新塑造中国经济的微观基础。在这一方面,民营企业更加灵活,也更加市场化,对市场有着敬畏之心,因此在转型过程中有着更多优势,也可以有更大的力度。重塑中国经济的微观基础,民营企业同样有更广阔的舞台。

  中国新闻周刊:在这次会议上,提出了六个方面的政策举措,都是从政府层面提出的,特别是提出要建立新型政商关系,如何理解?

必达财经

热点推荐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金融之星立场无关。金融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金融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