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官方微博:
| 金融之星 > 滚动 > - 正文

日本工厂停产、中国市场下滑,斯巴鲁深陷边缘化困境

2019-01-25 23:58 来源:互联网综合
金融之星 更多文章>>

  新京报讯(记者 魏帅)久未在公众前露面的斯巴鲁品牌,这次在日本本土惹上了麻烦。

  据日本《朝日新闻》1月23日报道,从1月16日起,斯巴鲁在日本国内唯一的整车工厂全线停产,截至目前仍未恢复生产。有媒体报道,斯巴鲁汽车方面也已确认该消息。据悉,导致停产的原因是由于从外部供应商采购的零部件存在缺陷,目前还在确定缺陷位置。

  对此日媒评论称,斯巴鲁车型的转向装置存在缺陷,但斯巴鲁目前尚未确认。媒体报道,本次的停产对生产的影响已经超过了1万台,目前订单客户的车辆可能会出现拖延。与此同时,斯巴鲁当日股价下跌超过4%,基准日经指数平均下跌0.7%。据悉,这家日本工厂占其全球总产量的60%,其在日本生产的大部分汽车都是出口到国外市场,其中也包括中国市场

  2018年,斯巴鲁在中国的生存处境已近“水深火热”。经历了销量大幅下滑、经销商亏损补偿以及数次召回风波,加之此次本土因产品缺陷停工,身为小众品牌的斯巴鲁正在面临深层次考验。

  深受召回影响

日本工厂停产、中国市场下滑,斯巴鲁深陷边缘化困境

  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网站消息,斯巴鲁汽车2018年在华共发布7次召回,召回车型涉及进口力狮、傲虎、森林人、XV、BRZ等所有在华销售车型;召回问题也涉及多处,包括气门弹簧设计不合理,可能导致发动机熄火;控制单元逻辑不合理,可能导致车辆燃油不足而熄火;驻车控制单元故障,导致驻车失灵等,其中多项召回问题属于较为严重的质量问题,甚至威胁消费者生命。频繁的召回事件和严重质量问题,让很多消费者对斯巴鲁的品牌望而却步。

  而斯巴鲁方面对于频繁的召回回应称,是公司对客户的一种态度。“作为进口车,斯巴鲁在汽车产品的品质把控方面一直有着严谨程序和极高标准,即便如此还会随时审视和评估这些标准,以求更高的产品质量。我们相信,随着市场的发展,这样的本质价值也会在中国逐渐被人们认可。”尽管如此,也无法掩盖其产品问题。

  斯巴鲁在本土和全球其他市场上也并不好过。自2017年起,斯巴鲁在日本本土相继遭遇“质检门”“造假门”事件,在全球范围内,斯巴鲁也频繁发布召回公告,品牌形象不断受损。

  2017年12月,斯巴鲁向日本国交省报告召回约39.5万辆汽车;2017年年底,斯巴鲁又被曝光在车辆出厂前对燃效和尾气的随机抽查中,存在长期篡改测试值的不正当行为。2018年4月27日,斯巴鲁宣布调查结果,承认存在数据造假情况。

  2018年斯巴鲁的营业利润预期下调近一半,据其财报中出具的原因便与质量检查相关的成本上升有关。业内人士分析称,本就深受召回影响而负面不断的斯巴鲁,在此次日本工厂停工的影响下,未来发展将更加艰难。

  在中国销量连续下跌走向边缘化

在进入中国市场的初期,斯巴鲁因高性能等特色,赢得一众粉丝。

  在进入中国市场的初期,斯巴鲁因高性能等特色,赢得一众粉丝。

  数据显示,2011年在华销量突破5.7万辆,在当时的进口车市场属于领先者。但在此之后,斯巴鲁却经历了连续4年的销量下跌。2017年在华销售的产品数量不超过3.1万辆,同比销量跌幅高达34%。

  事实上,斯巴鲁对于中国市场的投入和不重视也造就了其现在的局面。斯巴鲁前任首席执行官吉永泰之说过:“即便我们将中国市场下滑的销量全部转移至美国,仍然无法满足美国市场的需求。”可见,轻视中国市场在斯巴鲁心中由来已久。

  客户满意度不断下滑、销量一蹶不振,经销商成为最直接的受害者。2018年6月,在中国经销商的集体“逼宫”之下,斯巴鲁总部拿出了2亿多元补贴中国的斯巴鲁经销商,一半用于2017年销售的补助,一半用于2018年:为中国经销商提供1辆车3300元销售补贴。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尽管斯巴鲁于2018年进行了新一代森林人的换代升级,并决定在今年内再次将BRZ引入国内,但成效可以说微乎其微。目前,斯巴鲁尚未在官方渠道发布2018年全年销量,但据新浪汽车数据统计显示,截至2018年11月,斯巴鲁在华累计销量为2.21万辆,全年销量恐难突破3万辆。

  对此,行业资深分析师钟师表示,在小众品牌中,斯巴鲁在中国市场的失利主要与其产品单调有关。而汽车市场向来风起云涌,新品不断,这样一来,斯巴鲁就在竞争中慢慢被淹没。

  也有业内人士对新京报记者表示,斯巴鲁正是因为在没有竞争的前期过得太滋润,导致此后不仅没有跟上市场的整体发展步伐,更没能发挥出独特的产品优势,而且在中国市场几乎没有开展营销和宣传,国产化也从未提及,这无异于将自己推到发展的边缘。

  新京报记者 魏帅 编辑 孙晓萌 校对 卢茜

(责任编辑:娄在霞 HN151)

必达财经

热点推荐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金融之星立场无关。金融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金融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