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官方微博:
| 金融之星 > 滚动 > - 正文

近代史ppt下载

2019-05-21 13:44 来源:互联网综合
金融之星 更多文章>>

这是近代史ppt下载,主要介绍了中国近代史的概念与内涵;中国近代历史的基本线索;中国近代史的研究状况;两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后期的斗争及其失败;同光政局与中外关系,欢迎点击下载

PPT预览

近代史ppt

PPT内容

导    论
一、中国近代史学科的几个理论问题
二、中国近代史的研究状况
三、研习中国近代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四、参考文献
一、中国近代史学科的几个理论问题
(一)中国近代史的概念与内涵
Modern  History——既可以翻译为“近代史”,也可以翻译为“现代史”。
НОВАЯ       ИСТОРИЯ——New History(近代史)
НОВЕЙЩАЯ ИСТОРИЯ——Newer History (现代史)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1840
明朝中后期
17世纪中叶
中国近代史的下限:
1911
1919
1949
(二)中国近代历史的基本线索
基本线索,是指该历史阶段最基本的特征,体现了人们分析、研究和评价一个历史阶段所遵循的视角和理论范式,并形成了一种话语体系。
“三次革命高潮说” (胡绳:《中国近代历史的分期问题》,《历史研究》1954,1 )
“四个阶梯说” (李时岳:《从洋务、维新到资产阶级革命》 《历史研究》1980,1 )
“七次革命高潮说”(张海鹏:《中国近代史的分期及“沉沦”与“上升”诸问题》,《近代史研究》1998,2)
其他观点:“两个过程说” 、“争取民族独立和谋求社会进步说” 、“反帝反封建和发展资本主义说”。
(三)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
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相关论述:
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在一方面促使中国封建社会解体,促使中国发生了资本主义因素,把一个封建社会变成了一个半封建社会;但是在另一方面,它们又残酷地统治了中国,把一个独立的中国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中国。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各种矛盾中的最主要的矛盾。 
二、中国近代史的研究状况
(一)几本影响较大的中国近代史著作
1、1949年以前:
陈恭禄:《中国近代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
蒋廷黼:《中国近代史》,1938年艺文研究会出版,1987年长沙岳麓书社重版,近年有不少重版本。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上下册,商务印书馆1940年版,以后多次重印,以资料见长,上海书店1989年重印。
2、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中国近代史
范文澜:《中国近代史》上册,1947年第一版,到1955年第5版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
李侃等:《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1977年版,1994年第4版。1-4版已经印刷了100万册,是大学历史系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教材。
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十卷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版。国内近二十年来出版的第一部完整的大型的近代通史专著,涵盖了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大约110年的历史。
3、西方学者的近代史研究
费正清(John K.Fairbank)《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费正清的“冲击-反应”模式:19世纪中叶以前的中国的历史是皇朝的循环,中国的社会是一个自我平衡的社会。西方国家来到中国,对“停滞不前”的中国产生了冲击,面对冲击,中国作出了反应,中国的社会-经济基础、传统习惯到政治制度出现了改变,开始“走向近代”。
柯文(Paul A.Cohen):《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林同奇译,中华书局1989年版。
柯文的“中国中心观”:
第一,从中国而不是从西方找出近代中国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尽量用中国内部而不是西方的准绳来决定中国历史上哪种现象具有历史重要性。
第二,强调历史描述的精细化,把中国按横向分解开展区域性、地方史研究;按纵向分解推动对各社会阶层,尤其是下层社会的研究。
第三,吸收其他学科,尤其是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
(二)80年代以来近代史研究的拓展
近代社会史研究
 近代经济史研究
 近代思想文化教育史研究
 早期现代化研究
 近代中国城市史研究
 其他研究领域的新拓展
“现代化范式”:
把“现代化”主要看作一个有特定内涵的全球历史大变革进程,看作一个并不具备终极目标价值而且道路模式选择多样的历史范畴,从而使之成为史学研究的对象。
三、研习中国近代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转变史学观念
坚持一切从确凿的史料出发
打破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
把握近代历史的“变”与“不变”
不仅要关注上层历史,更要把目光移向下层历史
近百年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能近代化吗?能赶上西洋人吗?能废除我们的家族家乡观念而组织一个近代的民族国家吗?能的话,我们民族的前途是光明的;不能的话,我们这个民族是没有前途的。因为在世界上,一切的国家能接受近代文化者必致富强,不能者必遭惨败,毫无例外。
           ——蒋廷黼:《中国近代史》
第一章 两次鸦片战争
第一节 鸦片战争前的世界与中国
第二节 中英鸦片战争
第三节 鸦片战争后十年间的中国社会
第四节 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一节 鸦片战争前的世界与中国
一、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殖民扩展
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市场体系的建立
私有财产权力制度的确立及相应的法律、制度建设
文艺复兴以来西方知识、观念、思想的更新与科学、教育的发展
资产阶级政权的建立及产业革命
中国邻国多被殖民主义者染指,缓冲地带越来越少
二、鸦片战争前的中国
 1、资本主义萌芽有所增长,但社会的经济基础没有改变;清朝前期的人口大增长,使社会面临严重的人口压力;但就经济地位而言,中国经济至少在18世纪末以前仍在世界经济中居支配地位。
  2、清王朝的统治江河日下,政权腐朽,军旅颓废,文化思想界呈现“万马齐喑”的局面。
  3、清王朝已与西方殖民主义者发生关系,但尚保持着独立自主的地位。
三、战前中英关系和清政府的“闭关”政策
(一)战前中英关系:
(二)清朝的闭关政策
1、 “闭关”的种种措施
(1)对通商口岸和中国人出海的限制:
顺治十年(1656)颁布“海禁令”和“迁海令”。康熙二十四年(1685)开放粤海(广州)、闽海(漳州)、浙海(宁波)、江海(云台山)。1757年,乾隆以“民俗易嚣,洋商错处,必致滋事”,下旨仅留广州一口通商。
(2)公行制度
公行承担的主要任务:承销外商的进口货物,并为之购买出口货物;划定出口货物的价格;经手交纳进出口货物的海关税;照管外商的生活,并监督其行动;居间传达清政府对外商的指令及外商向清朝官方提出的意见、禀贴,具体经办清政府对外商的一切联系事宜。
(3)对来华外国人的限制
(4)禁止中外文化交流
2、对闭关政策的评价
闭关政策不仅表现为“公行制度”和对中外商业贸易的限制,也表现为拒绝了解、接触外来文明的狭隘心态和各种作法。可以说,它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对外的政治、文化和外交政策。
清朝实行闭关政策绝不是偶然的,它既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的有关,又是统治者妄自尊大心理和封建文化渐趋封闭保守的反映。
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外国人,然而以保守的态度来对待西方积极进取的攻势,难免使自己处于被动。历史上对外开放、交往的程度往往同自身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和自信成正比。
中国封建社会内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
                                     ——毛泽东
清代前期的人口增长、耕地及两者的比例变化
18世纪中期—19世纪中期,英格兰人口由577万猛增至1673万
为问海夷何自航?或云葱岭可通大西洋。岛夷通市二百载,茫茫昧昧竟安在。
                                        —— 魏 源
左无才相,右无才史,阃无才将,庠序无才士,陇无才民,廛无才工,衢无才商;抑巷无才偷,市无才驵,薮泽无才盗。则非但鲜君子也,抑小人甚鲜。                   
                                               ──龚自珍
马戛尔尼提出的要求:
(1)开放宁波、舟山、天津等地通商。
(2)在京城设立商行,派驻使节。
(3)减少对英货的税收。
(4)拨给舟山附近小岛和广州附近地方各,以便英商收存货物和居住。
中西关系是很特别的,鸦片战争前,我们不肯给外国人平等待遇,在此之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互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须之物,是以加恩体恤。   ——乾隆
第二节 中英鸦片战争
1839年1月6日,林则徐顶风冒雪出京赴任,3月10日抵达广州,在广州民众的支持和各级官员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反复斗争,迫使英商务监督义律在5月底缴出英、美商人携带的2376254斤鸦片。6月3日~25日,在虎门海滩全部销毁。
第三节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
关于关税问题:
《南京条约》:英商“应纳进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
  “中国皇帝同意在所有通商口岸制定一部公平的、正式的进出口和其他费用的则例,该则例将公开发布”。
  《虎门条约》:压低关税,确立“值百抽五”的原则。
  《望厦条约》:“倘中国日后欲将税率变更,须与合众国领事官等议允。”
在英国、美国、法国之后,葡萄牙、比利时、瑞典、挪威、荷兰、西班牙、普鲁士、丹麦等国也相继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五口通商条约。
1851年8月6日,中俄《伊塔通商章程》:开放伊犁、塔城,允许俄商修筑住房、货栈,免税贸易;俄可派驻领事,享有领事裁判权。
1845年11月,英国驻上海领事巴富尔迫使上海道台宫慕久议定《上海地皮章程》,将外滩一带租与英商“为建筑房屋及居住之用”。
1848,1849年,美、法在上海强行划分租界
1854年7月,英法美三国领事趁上海小刀会起义之机,公布《上海英法美租地章程》,成立工部局
以林则徐、魏源、徐继畲等人为代表的一批力图挽大厦于将倾的传统知识分子,在经世致用精神的推动下,开始关注“夷务”、边疆史地,总结鸦片战争的经验教训,发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呼声,不再从旧的文化中寻救世药方,而是从西方资本主义物质文明中寻找补天之石。但是,在鸦片战争之后的一二十年间,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并没有发育为全社会的思潮。
 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
“是书何以作?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
 “欲制外夷者,必先悉夷情始。”
 “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师夷”的具体措施:仿照西法练兵;举办造船厂和火器局;“凡有益民用者”与军工同时制造;允许商民自由设厂。
对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介绍和点评,“众可可之,众否否之,……三占从二,舍独循同”。
第四节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中美《望厦条约》:各口情形不一,所有贸易及海面各款,恐不无稍有变通之处,应俟十二年后,两国派员公平酌办。
1854年英国公使包令、法国公使布尔布隆、美国公使麦莲分别向清政府提出修约要求:中国全境开放通商;鸦片贸易合法化;进出口货物免交子口税;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英法方面得出结论:“除非有一个武力示威的支持和强迫,[否则]是得不到条约的修改或通商以及贸易情况的改善的”。
1856年美国和英法再度提出修约,又遭拒绝。
1856.10.23,英舰闯入内河,并炮轰广州城,第二次鸦片战争正式爆发。10.29,英军一度攻入广州城,旋又于当晚退出。
两广总督叶名琛向咸丰帝奏报:“两获胜仗,夷匪伤亡四百馀名。”咸丰帝批谕:“不胜固属可忧,亦伤国体,胜则该夷必来报复”。
1857.10,英国额尔金、法国葛罗分别率军到达香港,总兵力五六千人。11月美国公使列威廉、俄国公使普提雅廷到香港,在外交上配合英法。
12月,英法联军两次向叶名琛等发出最后通牒。28日,联军进攻广州,次日攻陷。掠走两广总督叶名琛。原广东巡抚伯贵、广州将军穆克德纳在“联军委员会”监督下担任原职。
叶名琛(1807--1859年),字昆臣,湖北汉阳人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任两广总督。广州失陷后,被俘,解往印度加尔各答,自署海上苏武,1859年死于囚所。时人讥其:“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相臣度量,疆臣抱负;古之所无,今亦罕有。”
 中英中法《天津条约》(1858.6)
1、各国公使常驻北京;
2、增开牛庄(后改营口)、登州(后改烟台)、台湾(后选定台南)、淡水、潮州(后改汕头)、琼州、南京、镇江、汉口、九江等十处为通商口岸;
3、外国人可以到中国内地自由传教、通商、游历。
4、外国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5、修改税则,减轻商船吨税。
6、对英赔款400万两,对法赔款200万两。
《通商章程善后条约》(1858.11 ):鸦片贸易合法化;中国海关由英国人“帮办税务”;外货进入内地只征2.5%的子口税,免征一切内地税。
 换约冲突与第二次大沽之战
      6月25日,英国人企图强行进入白河时,约有两万蒙古军队做后盾的大沽炮台除去伪装,向英国舰队进行猛烈的攻击。……远征队只得退却,并且在战斗中损失三艘英国战舰:“海鹭鸶号”、“破风号”和“呼潮鸟”号,英军方面死伤四百六十四人,而参加作战的六十四个法国人当中,则死伤十四人。英国军官死五人,伤二十三人,甚至海军司令贺布也受了伤……
    ——马克思:《新的对华战争》
圆明园始建于康熙年间,分为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万春园)三园,面积5200余亩,景区100多处,综合了古今中外建筑艺术的建筑200余座。
第一节 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1)担任塾师,热衷科举
(2)科途失意,改拜上帝
《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 《百正歌》
(3)第二次入桂,确立反清思想
《原道觉世训》《太平天日》
洪秀全(1814—1864),小名火秀,原名仁坤,广东花县人。其早期思想与活动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拜上帝教与基督教:
吾侪罪恶实滔天,幸赖耶稣代赎全。
勿信邪魔遵圣诫,惟崇上帝力心田。
天堂荣显人宜慕,地狱幽沉我亦怜。
及早回头归正果,免将方寸俗情牵。
                    ——洪秀全《吾侪诗》
第二节 太平天国的制度和政策
一、军队和政权的建制
二、《天朝田亩制度》
1、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
土地制度 
国库(圣库)制度
乡官制度
2、评价问题
关于平均主义思想
关于土地制度
实施问题和“照旧交粮纳税”
三、“小天堂”方案的推行及其破产
四、太平天国的妇女、文教与对外政策
太平天国的官制
爵位:天王之下设王、侯两等,后在诸王之下增设义、安、福、燕、豫、侯等爵位。
政权机构:分中央、省、郡、县四级。东王府成为总理国务的机关。
职官:
朝内官:中央和省级行政长官(军师、丞相、检点、指挥、将军等)
守土官:郡、县行政长官(总制、监军)
乡官:县以下基层官员
《天朝田亩制度》:
1、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凡天下田,丰荒相通,此处荒,则移彼丰处,以赈此荒处;彼处荒,则移此丰处,以赈彼荒处。务使天下共享天父上主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
2、凡田分九等:其田一亩,早晚二季,可出一千二百斤者,为尚尚田;可出一千一百斤者,为尚中田;可出一千斤者,为尚下田;可出九百斤者,为中尚田;可出八百斤者,为中中田;可出七百斤者,为中下田;可出六百斤者,为下尚田;可出五百斤者,为下中田;可出四百斤者,为下下田。
    3、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多分,人寡则寡分,杂以九等。如一家六人,分三人好田,分三人丑田,好丑各一半。
制度的某些内容如乡官制度、国库制度曾在一定地域和一定时期内试行过,但其主体部分,即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因为战争环境及其本身的空想性,自始自终没有实行过。一些迹象表明,太平天国的领导人主观上似乎并不打算将其付诸实施。
《制度》颁行后不久,杨秀清等即上书洪秀全:
          缘蒙天父天兄大开天恩,差我主二兄建都天京,兵士日众,宜广积米粮,以充军储而裕国课。弟等细思安徽、江西米粮广有,宜令镇守佐将在彼晓谕良民,照旧交粮纳税。如蒙恩准,弟等即颁行诰谕,令该等遵办,解回天京圣仓堆积。(张德坚:《贼情汇纂》卷9 )
“小天堂”方案:
 没收一切私产,废除商品交换。
取消私营手工业,设立了“诸匠营”(木营、土营、织营、金匠营、金靴营、镌刻营、绣锦营)与“百工衙”(典炮衙、典硝衙、典铁衙、豆腐衙、缝衣衙、典妆衙等)
劳动所得全部归公,各种生活资料,均由圣库统一分发。
打散家庭,男女别馆,把男女老幼分别编入牌面馆、女馆和牌尾馆。
1855年初,太平天国开始解散女馆,不久在天京城外开辟特定商业区——买卖街,“小天堂”方案破产。
摧毁孔庙和学宫,将儒家经书斥之为“妖书”,宣布:“一切孔孟诸子百家妖书邪说者尽行焚除,皆不准买卖藏读也,否则问罪也”。
“搜得藏书论担挑,行过厕溷随手抛,抛之不及以火烧,烧之不及以水浇。读者斩,收者斩,买者卖者一同斩。”   ——马寿龄:《金陵癸甲新乐府》
一度恢复科举考试,但进行了一些改革,“无论何色人,上至丞相,下至听使,均准与考”,考试题目则“不本四书、五经”。
第三节 太平天国后期的斗争及其失败
一、天京变乱及其对太平天国的影响
 1、太平天国政权的封建化
 2、变乱的简单经过
 3、变乱的严重后果
二、太平天国挽救危局的努力
 1、政治整顿和《资政新篇》
 2、浦口战役、三河大捷和经营江浙
 3、第二次西征和安庆失陷
三、太平天国的失败
1、湘军的崛起和厘金制度
2、天京失陷
3、失败原因
4、留给历史的余响
四、太平天国时期的其他反清起义
天京变乱:
杨秀清逼封万岁,韦昌辉乘机滥杀
翼王回京险遭难,天王诛杀韦昌辉
翼王回京遭疑忌,率师出走不复回
《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
经济方面:发展近代工矿交通业,兴办铁路、公路、航运,兴办邮政,鼓励民间开矿;发展金融事业,投资兴办银行、发行纸币、推广社会保险;奖励发明创造,实行专利制度。
政治方面:主张立政的关键“惟在乎设法用人之得其当耳” ;强调中央集权和上下沟通,要“自大至小,由下而上,权归于一”;建议设立“新闻篇” 、“新闻官” 和“暗柜”。
文化习俗方面:提倡近代文化教育与社会福利事业。禁止迷信、买卖人口和鸦片;批判“不务实学、专事浮文”的学风,主张“文以纪实”,“言贵从心”。
外交方面:主张与外国自由通商,文化交流和平等往来,反对外国干涉太平天国内政和“国法”。
 关于曾国藩:
毛泽东早年说过:“余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范文澜:“汉奸刽子手”。
王闿运的挽联:“平生以霍子孟张叔大自期,异代不同功,戡定仅传方面略;经术在纪河间阮仪征之上,致身何太早,龙蛇遗恨礼堂书”。    (霍光、张居正、纪昀、阮元 )
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苦于九泉,凡读书识字者,又焉能袖手坐视,不思一为之所也?
                  ——曾国藩:《讨粤匪檄》
 湘军及其特点
源于团练,但与团练不同,其编制包括队(什长)、哨(哨官)、营(营官)三级,另在营官之上设统领。
实行募兵制,兵为将有
地域和宗法关系成为维系湘军的纽带
重视理学和精神教育
 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
客观方面:主要是中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
主观方面:
没有也不可能提出科学的理论和纲领
太平天国政权的封建化
宗教迷信的危害
军事战略的诸多失误
第一节 同光政局与中外关系
一、辛酉政变与清朝政局的变化
二、洋务外交体制与近代外交关系的建立
三、中外“合作”与列强在华政治经济势力的扩张
(一)慈禧与辛酉政变
(二)政变后的政治格局
 清廷权力格局的变化
 中外势力正式勾结
 汉族地方督抚专权
迄乾隆五十年,我为上国,率土皆臣,无所谓外交也,理藩而已。
          ——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外交考一》
(一)宗藩体制下清政府的外事办理机构
宗藩体制:以“华夷之辨”为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原则;以“朝贡”和“册封”为处理番邦事务的基本方式;礼部、理藩院兼管对外事务,地方封疆大吏就地办理交涉事件。
(二)洋务外交体制的构建
1、两广(两江)总督例兼五口通商大臣
1844年,正式设立五口通商大臣,由两广总督以钦差的身份兼任,办理对外交涉。1858年改由两江总督兼任。
Canton Viceroy and high Commissioner for Foreign Affairs
2、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1)从抚夷局到总理衙门
1860年,留守北京的奕訢与辅佐他的大学士桂良、军机大臣文祥等人,在嘉兴寺设立负责议和的临时机构,时人称之为“抚夷局”(抚局)
(2)总理衙门的职官与机构设置
(3)总理衙门的职掌
夫铨叙之政,吏部主之,今则出洋大臣期满,专由该衙门请旨,海关道记名,专保该衙门章京,而吏部仅司注册而已;出纳之令,户部掌之,今则指拨海关税项、存储出洋公费,悉由该衙门主持,而户部仅司销核而已;互市以来,各国公使联翩驻京,租界约章之议,燕劳赏赐之繁,皆该衙门任之,而礼部主客之仪如虚设矣。海防事起,力求振作,采购战舰军械,创设电报邮政,皆该衙门专之;……是则总理衙门之事,固不独繁于六部,而实兼综乎六部矣。
                ——《刑部郎中沈瑞林折》,见《戊戌变法档案史料》
总署是集中办理洋务的枢府,它的职掌非常广泛,涉及各个方面,……可以说是个洋务内阁。
                          ——钱实甫:《清代的外交机关》
3、地方洋务体制:南、北洋大臣和海关道
南洋通商大臣:1844年设五口通商大臣,1868年改为南洋通商大臣。例由两江总督以钦差身份兼领。
北洋通商大臣:1861年设专职的三口通商大臣,专管天津、牛庄(后改营口)、登州(后改烟台)三口事务 。1870年改为北洋大臣,由直隶总督以钦差身份兼领。
南、北洋大臣的职掌及与总理衙门的关系:
凡交涉之事,则督所司理之,待其上以裁决,疑难者则咨总理衙门,大事则奏闻。
凡税钞则稽察之,按结汇其册以奏销,仍分咨总理衙门及户部以备核。其支销者亦如之。
                ——《大清会典》(光绪朝)卷100
海关道:在各通商口岸,由海关道道台负责与外国领事的交涉事宜,因而成为洋务外交的重要基层渠道。
4、洋务外交体制的特点
洋务活动成为外交运作的中心内容
总理衙门成为军机处之外的第二个权力中枢
总理衙门与南、北洋大臣的双轨外交体制
(三)走出国门的出访活动               与驻外使领馆的建立
1、斌椿出使欧洲
斌椿(1840—?),字友松,汉军正白旗人,曾任山西襄陵知县,后为赫德办理文案。1866年,在赫德的建议下,总理衙门决定派斌椿率其子广英与三名同文馆学生,随同休假的赫德赴欧洲各国考察,先后访问法、英、荷、丹、瑞典、芬、普、比、俄等11国。斌椿的旅行日记《乘槎笔记》是中国士人最早亲历欧洲的实地记录。
2、蒲安臣使团出使欧美
1868年,清政府聘请离任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为办理中外交涉事务大臣,任命记名海关道志刚、礼部郎中孙家榖以同样的偕同出使,以英国使馆翻译柏卓安、海关税务司法籍职员德善为左右协理,组成使团出使欧美各国。
1868年7月,蒲安臣与美国国务卿西华德签订《中美续增条约》,规定:
中国得在美国各埠设置领事;两国人民在对方国内,都不得进行宗教歧视和迫害;两国人民前往对方游历、居住,均照最惠待遇办理;两国人民均可在对方进入大小官学,并受最惠待遇,双方都得在对方设立堂;美国不干预中国的内政发展;鼓励中国苦力向美国移植,但禁止包揽移民。
《纽约时报》评蒲安臣使团:大清帝国现在已经坚定地开始了她文明和进步的步伐,并努力地提高着她在国际舞台上的威望。
3、崇厚赴法使团
1870年,因天津教案,清政府派三口通商大臣、兵部左侍郎崇厚为专使,专程前往法国道歉。次年11月,崇厚在凡尔赛宫向法国临时总统梯也尔呈递国书,表示歉意。
4、海外游历使
1887年,清政府经考试,选拔了兵部郎中傅云龙等12名海外游历使,分5组分赴亚洲、欧洲和南北美洲考察,历时2年。
5、驻外使领馆的建立
1875年,清政府迫于英国的压力,决定派礼部左侍郎郭嵩焘为出使大臣,就马嘉理案赴英“谢罪”,旋又正式派为驻英公使,以刘锡鸿为副使。1877年,驻英使馆开馆。
至清末,清政府共向18个国家派出驻外公使、副使68人(2人未到任)
1877年,清政府采纳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了第一个领事馆。至清末,共向海外57个地区派驻了领事。
(一)列强的“合作”政策
支持清朝政府巩固其统治,利用清朝政府实现其在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所取得的权益。
列强在有关中国的问题上彼此协商、互相合作,不用单独的军事手段,而用联合的外交手段来实现共同侵略的目的 。
(二)列强在华政治经济势力的扩张
第二节 洋务运动
一、洋务派的形成及其与顽固派的斗争
1、洋务派的构成及其思想特征
2、顽固派与同光清流
3、同文馆之争与修筑铁路之争
二、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
1、“制器”与“练兵”
“自强”口号的提出与洋务军事工业的开办
陆军的改制和新式海军的建立
2、洋务官僚的“求富”活动
“求富”口号的提出与洋务民用企业的创办
洋务民用企业的经营方式
3、近代文化教育事业的兴办和西学的传播
洋务学堂            
译书活动
幼童赴美和船政学生赴欧留学
三、洋务运动:中国现代化的最早启动
1、洋务运动在早期现代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2、洋务运动破产的原因
 洋务派的构成
以满族中央权贵奕訢、文祥等与汉族地方大员曾国藩、左宗棠、沈葆桢、郭嵩焘、李鸿章、丁日昌、张之洞等为代表的洋务派,并不具有自身的组织规范性,其在洋务思想与实践方面,也不无矛盾和分歧。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冯桂芬《校邠庐抗议》:“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根本,辅以西方诸国富强之术”。
李鸿章:“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在西人之上,独火器不能及”。
郑观应《盛世危言》:“道为本,器为末;器可变,道不可变……中学,其体也;西学,其末也。主以中学,辅以西学”。
张之洞《劝学篇》:“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中学为体,以正人心,西学为用,以开风气”。
“中体西用”论是洋务派在输入西学过程中减轻来自传统文化压力的一种策略。这一命题中,有实际意义的不是“中学为体”,而是“西学为用”。
但是,“中体西用”论本质上仍然是一种中国文化优越论,取彼之长和守护旧物的意思同样明显。而且,以“体、用”对应中学、西学,亦非科学的态度和方法。
 顽固派及其思想特征
以大学士倭仁、徐桐等为代表,他们或以理学权威自命,或以孔孟之途自居,或以“帝师”为尊,具有相当强大的思想政治势力和深厚的社会基础。其思想特征,一是守旧,惟“祖宗之法”和“圣人古训”是尊,二是排外,反对“用夷变夏”。
 同光清流
代表人物张之洞、张佩纶、陈宝琛、黄体芳、宝廷等。他们以名节相标榜,上疏言事,评议时政,纠弹官员,成为同光政坛一股不容忽视的政治势力。清流多数情况下是作为洋务运动的批判者而非“洋务”的反对者出现的。
 同文馆之争
同文馆正式设立于1862年。初设英文馆,后增设俄文馆、法文馆、德文馆、日文馆。1866年,奕訢等奏请在同文馆内增设天文算学馆,聘请洋人为教习,招收30岁以下“科甲正途”人员入馆学习。
1867年,御史张盛藻首先上折反对,大学士倭仁则在随后的奏折中称:“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立国之道,当以礼仪人心为本,未有专恃术数而能起衰振弱者。天文、算学只为末议,即不讲习,于国家大计亦无所损”。
 修筑铁路之争
1880年岁末,淮军将领刘铭传奏请广修铁路:
        “自强之道,练兵造器固宜次第举行,然其机括则在于急造铁路。铁路之利于漕务、赈务、商务、矿务、厘捐、行旅者不可殚述,而于用兵一道,尤为急不可缓之图”。
御史屠仁守:“自强之道,不务修道德国、明政刑,而专恃铁路,固已急其末而忘其本”。翰林院侍读周德润:“铁路之说,刘铭传倡于前,李鸿章和于后”,“直欲破坏列祖列宗之成法以乱天下也”。甚至有人以铁路将致“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潦之灾易召”为由,极力反对。
 据洋务重心的变化,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兴起阶段:60年代初—70年代初,以创办军事工业的“自强”活动为中心。
发展阶段:70年代初—80年代中期,继续创办经营军事工业的同时,重心转向创办民用工业的“求富”活动。
衰微阶段:80年代中期—90年代中期,新企业创设不多,旧企业矛盾重重,主要成就是北洋海军的建立。
治国之道,在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   ——奕 訢
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李鸿章
1865年李鸿章、曾国藩在上海兴建了江南制造总局,成为当时国内规模最大的兵工厂。江南制造总局全厂有2000多工人。该局主要制造枪、炮、子弹等军用品,也制造轮船。江南制造总局还设立兵工学校,招收学生学习有关机器工程的理论和技术。厂内还设翻译馆,主要翻译军事和工程方面的书籍。上图分别为江南制造总局大门、炮厂。
1866年,左宗棠的设立福州船政局,是一所以造船为中心的大型机器工厂。下属有造船厂、铁厂等13个分厂,并附设船政学堂。先后为南洋海军制造了3艘巡洋快船,排水量各为2200吨,是当时中国建造的最大兵舰。图为福州船政局制造的军舰。
  陆军的改制和新式海军的建立
聘请外官教官采用西法练兵,组建洋枪队;“防军”和“练军”的建立,是清朝军制的重大变化,至1898年,各省防军、练军约36万余人。
阿思本舰队:1862年,清政府委托时任总税务司的李泰国向英国订购军舰。船舰购齐后,李泰国聘请英国现役海军上校阿本为舰队司令,并在英国招募600多名官兵和水手,宣称成立所谓的“中英联合舰队”。清政府无奈解散舰队,舰只由阿思本带回英国变卖以抵作“遣散”费。
1875年,任命沈葆桢和李鸿章分别督办南、北洋海防事宜,计划每年拔款400万两;1885年,设立海军衙门,以奕譞为总理海军事务大臣,奕劻、李鸿章为会办大臣;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成军。
“分洋商之利”
李鸿章奏请开办上海机器织布局称:“臣拟遴派绅商在上海购买机器,设局仿造布匹,冀稍分洋商之利”。
洋务运动在早期现代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即是内忧外患打击下清王朝的自救改革运动,同时也是早期现代化的最早启动。虽然没有真正担负起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使命,也没有使中国真正富强起来,但它引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促进了西学的传播和社会风气的改变,迈出了现代化的一小步。
第一、提出了“中体西用”这一最早的现代化思想。
第二、引进先进技术和机器生产,迈出了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第一步。其物化成果,为现代化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物质条件。
第三、培养和锻炼了一批洋务人才,促进了西学的引进与传播。
第四、促进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的转变。
第五、促进了中国人民族主义意识的增长 ,这是中国人与现代社会接轨的思想动力。
 洋务运动破产的原因
19世纪下半叶,由于内外的打击,清王朝专制机器已严重削弱,部分军、政、财大权从中央向地方转移……形成了汉人地方军事大员领导的区域性政治—经济—司法的一体化格局。这种分权化与地方自主性增强的趋向,松动了原来的高度集权的政治结构,使一些得风气之先的地方大员成为中国早期工业化的领导者与推动者。但缺乏中央政权的统一筹划,这是中国早期工业化的一个突出弱点。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第一、由于清王朝专制机器的削弱,使洋务运动缺乏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的统一筹划
第二、以自然经济为支柱的社会经济基础十分薄弱
第三、守旧势力的抵制与破坏
第四、外国资本主义的牵制和洋务运动自身的局限
早期主要商办企业一览表
在“师夷”问题上,早期维新思想家不仅主张在器物层面上学习西方,且已开始向往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较之鸦片战争时期的林、魏和洋务派,又前进了一步。
但他们只是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一些改革主张,其思想还比较零散,未能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而且在总体上没能突破“中体西用”的樊篱。
 

必达财经

热点推荐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金融之星立场无关。金融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金融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