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官方微博:
| 金融之星 > 生活 > 娱乐 > - 正文

《奇葩说》造的“孽”,该还了!!!

2018-11-19 23:14 来源:互联网综合
金融之星 更多文章>>

原标题:《奇葩说》造的“孽”,该还了!!!

奇葩说》第五季播到现在,我们知道大家有很多话想说,于是从收到的上千份问卷里,甄选出几位观众,聊了聊ta们与《奇葩说》的故事,以及ta们想要对《奇葩说》讲的话。

 

这些观众有着不同的性别、年龄和职业,有的是从第一季就开始追,有的是从第三季被圈粉,有的是在第五季才入的坑。

 

当然,ta们也有着不同的感受。而这些感受,又是否与你存在着遥远的相似性呢?


高一的时候舍友给我推荐《奇葩说》,从第一季海选开始一直在看,一期都没有错过,还有准备一个小本本记一些觉得好棒的话。

 

这个节目首先是让我了解到了辩论,而辩论呢又影响了我的思考方式,让我不再片面地看待一些问题,能够多方面的去思考,这个是最重要的。

 

同时它也改变了我的一些性格方面的东西吧,让我变得更加理性,不是那么冲动,更愿意和别人讲道理,而不是像从前那样更愿意动拳头。

 

其次,辩论也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吧,有时候为了搞懂他们在讲什么会自己去百度啊Google啊,gai到了很多知识点。

 

最后,就是《奇葩说》改变了我很多观念,不能说重塑三观,但也是让我知道了更多的可能。看节目会让我思考很多,让我不断的反思、进步、成长,就活得不是那么迷茫或者说混沌吧。


我大学本科是英辩队的。

 

其实《奇葩说》第一季我就有看,当时是神不知鬼不觉就看了,然后发现,噫,这个节目挺……有病的,也不是很像一个辩论节目…然后就…饶有兴趣地追完了。

 

当时也不知道后来这个节目会继续出,第二季就跟丢了,后来又从第三季追回来。

 

一开始我在辩论队里,由于是新手打得很差,经常拖后腿,存在感很低。后来老师在训话的时候,说“求求你们这些逻辑鬼才有空看看奇葩说吧!”我才想起来这个节目。

 

当时我是《奇葩说》和日剧《Legal High》一起在看,于是uknow…逻辑torture三观轰炸,但结果就是,我靠着两个节目建立了自己的辩论风格,第二年拿了一个全国比赛西南区的最佳辩手。

 

现在《奇葩说》似乎成了我的一个交友过滤器:“欸你看过《奇葩说》吗?”

 

看过,OK那我们可以做朋友。

没有?这年头《奇葩说》都不看?来,我给你安利一下……

 

大概就是这样,尽管它脱离不了综艺的本质,但它仍然调味了我的生活。

 

如果哪天《奇葩说》告诉我说,你们不播了。那我会非常非常难过,因为我失去了生命中特别重要的东西。


我从第三季开始看《奇葩说》,最近却看到太多评论它变了的文章,每一个看完我都想不明白他们diss的点在哪。

 

有人说没有逻辑,有人又说请了太多辩论大神没有意思,那你到底是想要看逻辑,还是不想看逻辑?甚至有人开始怼辩题太多感情题。

 

可能是我本人就没有什么内涵,缺乏很多自己的观点。但是《奇葩说》于我而言,在我第一次跟着旁边的朋友,就会迷上了节目。

 

不管是感情牌还是生活题,《奇葩说》总能给我太多的惊喜。第五季的《奇葩说》对我而言,没有什么变差了变了之类的感觉,我仍然能看到我想要的东西,也在辩题之外看他们的生活,懂得了很多道理。

 

可能是质疑的声音比较容易被听见,而认同或赞赏的声音,大家都不太在网上说。所以,我想替沉默的大多数说一句,《奇葩说》谢谢你。

 

是你让我觉得,虽然我很羡慕周围那些特立独行的人,但我愿意接受自己的平庸,并努力在自己的平庸生活里多一些崭新的东西。因为你是我考研路上,支撑着我的动力啊。


我是从第五季《奇葩说》开始看的。

 

在《奇葩说》第一季的时候,我的老师曾经给我们放映过。那时候我是带着偏见看的,觉得不就是个综艺吗?一群人聒噪、做作,也许连热闹都是假的,现场录制应该超级尴尬......

 

后来我在朋友圈看到一个研究生朋友推荐,说期待第五季《奇葩说》。我在想,怎么他也在追这种无营养综艺,那时我并不了解这是个什么节目。

 

开播的时候我就去看,一认真看,真的就爱上了。我发了个朋友圈,说“爱上了奇葩说,做梦都在辩论”。

 

它并不只是娱乐节目,而是一种多元认知的媒介。

 

我认为《奇葩说》最好的地方,就是选手们说着各自的观点,每个观点都没有绝对的对错,重要的是看节目的你,会被哪句话、哪个观点醍醐灌顶。

 

我看《奇葩说》经常有这种惊喜。奇葩们,也给我了一种能量,一种想表达的欲望,激励着我。


《奇葩说》教会我正视自己,教会我在生活和工作中好好说话、好好经营自己的生活。

 

第一季《奇葩说》最爱的人一起看的,那时候我正在经历生活上的变动:结婚三个月,然后离婚,旁人舆论和家人都纷纷不解。

 

在最翻转的人生剧本里,《奇葩说》陪我一路走过来。

 

第二季我们分手,我独自生活,依然是《奇葩说》陪我度过那些不甘心、沮丧、软弱的时光。第三季我换了新工作,到第五季我开始创业……

 

无论是“分手该不该当面说?”“单身妈妈可不可以当?”还是“大城床小城房”...你们帮助我打开一些生活的可能性,看到生活里的新领域,我很幸运。

 

每一个人生的重要转折,遇见或感受,我都在内心和《奇葩说》全部讲了一遍,它是挚友一样的存在,是心底深处的秘密花园。

 

这是我一个人住的第三年,感谢《奇葩说》还在,你们还在。


《奇葩说》给我逐渐平淡、偶尔难忍的婚姻生活带来一抹亮色。

 

第一季开始,先是一个人看,然后吸引了老公一起看。一直到今年,和女儿(8岁)一起看。

 

《奇葩说》之于我,最大的改变在于不再武断地给一个事情、一个人定性,学着去尝试多思考,多换位,多包容理解。它让我每次发言更慎重,让我无数次在自我否定的情绪里找回了自己。

 

尤其在和女儿的沟通中越发谨慎和留有余地,我试图去让她也学会思考,学会体察不同语境下别人的感受。让她知道真正能长期让人觉得有趣的,一定是灵魂而不是皮囊。

 

现在她已经是《奇葩说》的小粉丝了,最喜欢每周五周六的晚上,每次全家一起都能看到10点多……很不合理但特别欢乐。真的。

 

虽然她现在才8岁,很多话还不是特别明白,但我觉得她慢慢肯定会有所收获。所以希望《奇葩说》一直播下去,陪我的女儿慢慢长大。


 

我到现在还记得追第一季《奇葩说》的场景,是一个下午,我抱iPad窝沙发里百般纠结。因为当时恰逢我二战考研被调剂,到底“去还是不去?”,很折磨人。

 

于是就随手放着节目,不想周围安静下来。其实已经记不清那句“自由之代价使自由更加高贵”,是在什么情绪下听见了,只是很混沌地往心里去了。

 

那个时候,它在我心里有点像自由多元的乌托邦、另类怪人的庇护所。我汲取着它的养分,享受着它的共鸣。第二季、第三季、第四季,在观看节目的同时,自我不断成长。

 

必达财经

热点推荐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金融之星立场无关。金融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金融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