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官方微博:
| 金融之星 > 生活 > 娱乐 > - 正文

高考的你,今天一定要吃粽(中)子哦

2019-06-08 07:45 来源:互联网综合
金融之星 更多文章>>

在高考到来的前两天里,某种严肃的仪式氛围达到了顶峰,在这时候,需要忌讳的东西和刻意讨彩的行为几乎同样多。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此时的种种情态,我想应该是“送考”。

这是全家人的大事,所有家庭成员在吃穿举止上面都马虎不得。

遥想自己参加高考的前夕,家中虽无特别隆重的表示,但也还是把早餐的食谱定为了一根油条,两个鸡蛋,寓意满分。当时我碍于精神压力,没什么胃口,吃了一个鸡蛋便出了门,这大概也就是高考失利的一个伏笔了吧。

当然,如果这也能算一个借口或者安慰的话,跟那些经历了豪华送考仪式的考生比起来,真算是幸运了,至少我不用肩负延续的梦想之类的责任。在重重社会意义面前,谨代表自己参加考试,或许是自古以来不少学子的奢望。

1

“送考”的施行者,当然是考生的家人或宗族。

高举向日葵,借此寓意一举夺魁的做法,看似有些无厘头,但像这种为考试讨彩头的举措,在科举时代,更为丰富。

晋武帝泰始年间,身为雍州刺史的郤诜被汉武帝问怎么评价自己,郤诜十分自信,自比月宫里的一段桂枝,昆仑山上的一块宝玉,总之才华过人。这回答成了考生圈子里的梗,“蟾宫折桂”一词开始被用来形容高中进士。在民间,但逢考试之年,考生家属就会用桂花、米粉蒸成糕,称为广寒糕,寓意广寒高中。

出生于1876年的民国著名报人兼言情小说大师包天笑,和身边的大多数人一样,也曾醉心于科举之路,后来考中了秀才,当过几年私塾先生。他在自传中绘声绘色的回忆,那时候的“送考”之路,是从5岁入学之初,便开始了的。

3

上学第一天,按当时苏州风俗,小孩子的拜师仪式由外祖家的人出面负责。这天一大清早,外祖家的佣人便挑了一担东西来到包天笑上学的私塾,担子上除了必备的文具,还有一盘定胜糕和一盘粽子,送糕粽取其谐音“高中”,而且这一盘粽子中还有一只裹成四方形的粽子,名为“印粽”,两只裹成笔管形的粽子,名为“笔粽”,谐音是“必中”。

这天放学的时候,先生很认真地将包天笑的书包翻转过来,并将他的字版安放在翻转过来的书包里。旧时苏州人将一个读书人飞黄腾达称之为“书包翻身”,先生此举大有深意。

这一日被称之为“破蒙”,大概就是现在的入学典礼,仪式繁复,也很重要,刘成禹在《世载堂杂忆》中将其称为“读书儿童一生发轫之始”。越是有钱的人家,这一天的仪式也会相应的越隆重。

2

众所周知,古代科举考的环节多,历时长,特别是到了殿试,需要赴京赶考。走满这一套流程,短则几年,长则几十年。战线拖得如此长,不确定性自然也就多,倘若哪天考生想通了,把头一甩说不考了,或者遇到了意外中道崩殂,最郁闷的莫过于他的家人。

清人龚炜在赴京赶考时,路上既中暑,又晕船,最后真的就决定不考了,半路返回,还写了一篇名为《赴考》的文章,说自己“绝意名场”。

书生们长期伏案苦读,本就缺乏锻炼弱不禁风,赶考路途艰险,送考的路上也充满了离愁别绪。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长亭送别》就是这么一个送考画面:“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送张生进京赶考,跟送人上前线似的。

W020170421518993744613

友人送考点到即止,家人送考可能会硬核得多,“一起考”不失为一种受欢迎的送考方式。清代历史学家王西庄就有幸得到老爸的全程送考服务,父子两人一起考,虽然进度有些不一。王西庄在32岁时,以“一甲第二人”(榜眼)的成绩考中乾隆十九年进士。但他爹却止步于乡试,都退休了还拄个拐棍奋勇拼搏于科场。

《清稗类钞考试类》里还有这个故事的续写,说是有一位与王西庄同年入仕,后来做了督学官员的后辈在考场见到了王家老爷子,劝他不要再考了,都这么大年纪了,再考下去就要和孙子一起进考场了。王老爷子回了七个字“大丈夫奋志科名”,完美诠释了家庭价值观:为考试生,为考试死。

640.webp (1)

当然,其实还有一大部分人,为他们送考的,是老婆哀怨的眼神,邻居蔑视的目光。这些科举考生大多到了一个尴尬的年龄,没有了年轻人的朝气蓬勃,也还未到倚老卖老的时候,家中上有老,下有小,家庭与举业两副担子并肩挑。他们极有可能又是本次落榜里的大多数。少年即中秀才,但到老都没有考上举人的蒲松龄,就是其中一员。

“几个明年,几番好运,只是瞒人”才是他们的真实写照。

3

科举时代,最有效的“送考”方式,其实也很简单,并非什么玄学的仪式,而是给予考生充足的银两加上出众的姿容。这当然已经是一种广义上的送考,也可以理解为,为考生创造了哪些基础条件。

如果已经有了进京赶考的资格,那路上的盘缠是不必太担心的,不管是政府还是宗族都会尽力支持。

清朝顺治八年(1651年)就有规定:“举人公车,由布政使给与盘费。”即进京应试的举人考生的路费,由地方财政支付,路费多少,因路程远近而不同。如广东琼州府最多,每名举人考生给三十两白银;山东最少,每名只有一两;其余地区,由三两至二十两不等。

清朝的《毗陵唐氏宗谱·宗规》也承诺,族中子弟参加乡试给路费银二两,中了举人给贺银六两;到京城会试给路费银子十二两,考中进士给贺银十两。

在政府的保障下,不担心没钱去考试,但宗族实力给与的金钱资助,才是考生进行政治活动的资本。

有了银两,考生才能在夏课时节结交友人,或许下一个与你碰杯的,就是下一场的考官;有了银两,考生才能将自己的诗文装订成册,送给京城的显贵,是为“行卷”。

白居易曾经拿着行卷登门拜访了顾况,顾况看见“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两句大为惊叹,赞誉有加,京城内一时传为佳话。结果白居易同志考运极佳,进士科、拔萃科、制科考试皆一次通过。

05681cb6b8e644de8aafe4b0caea838e

可惜顾况的儿子顾非熊就没有充足的银两来玩这一招,“在举场垂三十年而不中”。

必达财经

热点推荐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金融之星立场无关。金融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金融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