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官方微博:
| 金融之星 > 产经 > 汽车 > - 正文

风起十堰,向潮而立!解码东风改革开放40年

2018-12-09 10:04 来源:互联网综合
金融之星 更多文章>>

春潮拍岸千帆进,逐浪前行海天阔。

40年,一个孩童,将成长至不惑的中年。一方土地,可收获几十季满仓的喜悦。

40年,一场席卷中国大地的春潮经久不息,一个车企,又该如何掀起它的波澜?

从山沟里的“三线”建设蹒跚起步到全面开放合作走出大山,从生产单一军工产品站稳脚跟到发展全系车型走出国门,从工厂化管理到现代集团化运作……作为国内少有的全程经历了改革开放40年的车企之一,东风公司恪守本源又顺势而为,它的每一个跨越,无不深深打上了改革开放的烙印。

以战略思维谋全局

年销量从五千跨越四百万

缘起“三线”建设,选址十堰山乡荒野之地,这注定是一场与天斗、与地斗的较量。

1969年9月底,伴随着隆隆的开山炮声,中国第二汽车制造厂(东风公司的前身)拉开了建设序幕。来自长春、北京、上海等全国各地的数万名建设者,打起背包,辞别亲人,从五湖四海汇集到鄂西北,一段筚路蓝缕的创业征程蹒跚起航。

当时,二汽第一代领导人饶斌创造性地提出“聚宝”和“包建”的建厂方针。由国内汽车厂家和设备厂家分别包设计、包生产准备、包人员培训、包生产调试,并在实际操作中大量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即“四新”。这种“包建”和“聚宝”的方式,依靠自己的力量,立足于国内的先进经验,敢于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二汽走上一条自力更生的道路。

二汽出车,举步维艰。时任二汽第二任厂长黄正夏曾在回忆录中写到:“饶斌以身作则,带着我们一起去拉板车,硬是把钢材从汉江拉进了十堰。1975年6月二汽建成第一个基本车型两吨半越野车EQ240。

幼年的二汽不仅经受了企业诞生时的艰辛,也面临着亏损和巨大的生存风险。1978年,东风5吨民用车EQ140下线,成功实现“军转民”。这一年二汽一举闯过“亏损关”,第一次向国家上交利润279万元,获得新生。

就在二汽人满怀信心继续创业的时候,1980年,一则二汽将要停缓建的消息传来,犹如晴天霹雳。生存危在旦夕,二汽如何挽回危局?

犹如沉沉黑夜划出一道耀眼的光芒,度过无数个不眠之夜的黄正夏,提出并制定了“自筹资金,量入为出,续建二汽”的大胆设想。当年3月22日,国务院批准二汽续建,二汽赢得了生存与发展的机遇。

“国家‘断奶’放手、企业大胆开拓,比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按部就班建设,要强十倍、百倍,是真正地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二汽快速发展,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实质性的贡献,‘坏事’变成了‘好事’,是一场体制和机制的革命。”——黄正夏在回忆录中写道。

1980年7月,邓小平同志来二汽视察,充分肯定了这一决策,指出这是国家计划财政体制的一种改革。

1985年,敢为天下先的二汽人,提前两年建成了年产10万辆汽车的生产能力,迎来了事业发展的春天。80年代中后期,二汽在汽车产销量、上缴国家利润和税收等方面连续数年占全国汽车企业60%以上,创造了上世纪80年代的辉煌。

之后,二汽建设者们根据当时中国汽车“缺重少轻无轿”的格局,果断走出十堰,一个高起点、大量采用新技术,包括发动机、铸造、试车场等新项目的轻型车基地在古城襄樊北部的油坊岗开始大规模建设。以襄樊基地建设为标志,东风顺利实现了“一级跳”。

1991年4月9日,东风第100万辆汽车在二汽总装配厂下线。用16年实现了第一个百万辆,在当时被赞誉为“东风速度”。

当商用车事业逐步步入成熟期的时候,东风公司又开始谋划自己的轿车事业。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东风人毅然向国家请战:上轿车项目。经过一系列艰辛和曲折,1992年5月18日,神龙轿车项目在武汉破土动工,一个现代化的轿车基地就此诞生,东风实现了“二级跳”。

2000年后,东风公司的经营业绩以年均30%的速度递增。2003年,东风公司完成了几代东风人的夙愿,公司总部搬迁武汉,胜利地实现了“三级跳”。

进入新世纪以来,东风公司按照“开放合作,自主发展,做强做大,优先做强”的既定发展战略,产销规模进入快速增长期,且实现从单一军工产品到商用车、乘用车、新能源车的全品类发展。2017年,东风公司销售汽车412.1万辆,比1978年的约5000辆增加了800倍。营业收入上,2017年东风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305.3亿元,比1978年1.6个亿增长了3900倍。

40年沧桑巨变,始于千位数的涓涓细流,浩荡于年销四百万辆的豪迈跨越。

以创新思维增活力

从工厂型到公司型的蜕变

“开弓没有回头箭”,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企改革的大潮下,饱尝了改革甜头的二汽人以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全面引入市场机制。

率先实行“双全面”、“三全面”生产经营承包责任制,率先推行“厂长负责制”,率先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建立三层次企业管理制度,逐步实现了工厂型向公司型的转变,孕育着勃勃生机。

1992年9月1日,这是一个所有东风人都应该铭记的日子。这天,第二汽车制造厂正式更名为东风汽车公司。走出这一步,意味着东风义无反顾地站在了市场经济的潮头。

然而,就是这样一家发展迅猛的企业,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东风也同大多数国有企业一样,陷入了“船大难掉头”的困境,曾累计亏损超过5亿元,最困难的1999年曾连续拖欠职工工资达4个月之久。

体制死板、产权不清晰、包袱沉重……所有这一切,急盼一场更具活力、更为深刻的变革。

1999年6月,东风体制改革正式拉开帷幕。

在时任总经理苗圩的带领下,东风大刀阔斧地对旧体制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初步建立起层次清晰、责权明确的母子公司型体制框架,初步实现了投资决策、资产经营功能与生产经营功能的分离,初步建立起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实现了从管理一个工厂到管理一个公司,从管理一个企业到管理一个集团的巨大转变。

改革,打破了坚冰,激发了企业活力。2000年,东风人柳暗花明,迎来了历史性的新跨越:全年生产汽车210938辆,销售汽车221036辆,实现销售收入287亿元,实现利润13.79亿元。

“这要归功于我们在体制、机制上的改革,是改革激发了‘东风’的活力之源。”时任东风公司总经理苗圩曾这样感叹。

为了进一步转换国企机制,开辟新的融资渠道,东风从上世纪末就开始谋求整体海外上市。历经数年的艰辛布局之后,2005年12月7日,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行的H股股票正式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

东风上市是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进一步推进了汽车行业深化改革和资本化改造的进程,极大提升了中国汽车行业在国际资本市场的地位和影响力。同时,也标志着东风公司跨入了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新阶段。

2017年底,东风更名为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更名后公司性质由全民所有制企业变更为国有独资有限责任公司,将更好地参与全球竞争和产业转型升级。

以开放思维拓视野

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深化

“立足湖北、面向全国、走向世界”,东风率先实施对外开放,深化国际合作,探索做强做大之路。

历史前进的步伐,总是因一个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节点而更加昂扬激越。

1987年,中美合资的东风汤姆森有限公司成立,这是东风成立的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开启了东风融入国际、走向世界的先河;

1992年,东风公司与法国雪铁龙公司合资成立了神龙汽车有限公司,同年首款轿车富康车下线,火爆全国,成为备受推崇的“老三样”之一;

2003年,东风和日产共同出资组建的“东风汽车有限公司”正式运营,成为迄今我国汽车工业最大的跨国合作;

2014年,东风战略入股法国PSA,开创了中国汽车企业国际化发展的新模式;

2015年,东风与沃尔沃集团共同出资组建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共同致力于发展“东风”品牌商用车。

必达财经

热点推荐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金融之星立场无关。金融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金融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