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官方微博:
| 金融之星 > 滚动 > - 正文

《流浪地球》让中国科幻不再“流浪”

2019-03-10 10:50 来源:互联网综合
金融之星 更多文章>>

3月4日,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关于电影《流浪地球》票房进展公告称:截至3月3日24时,在中国大陆地区上映27天累计票房收入约为人民币45.4亿元。短短近一个月时间,这部预期并不看好的国产科幻片在收获众多粉丝、斩获骄人票房的同时,成功升级为现象级电影。在此,本刊邀请科幻界业内人士及专家学者共话电影《流浪地球》,探讨其是否开辟了中国科幻电影纪元,能否让中国科幻走上良性发展之路不再“流浪”?

《流浪地球》赢得“很中国”

“这车一般人根本开不了,正儿八经学五年才能上路,我能让它动起来已经是个天才了好吗?”刘启开着姥爷的车龙行蛇摆摇晃而出,吓得韩朵朵一路尖叫,车飞驰,雪四溅,冲向外面的世界……

今年春节档期,国产科幻的运载车横空出世,一路爆红。45亿票房,二刷三刷粉丝不断,从冷门题材到大爆款,似乎就隔了一张电影票的距离。科幻电影导演张小北说,国产科幻这回不是迈出一小步,这叫“大劈叉”。

的确,《流浪地球》现象对于中国科幻电影类型来说,算个利好信号。因为它一次性解决了很多问题:中国科幻电影能不能拍出来?好不好看?如何把它做得更受观众欢迎?

抛开争议,圈里圈外即便是夸《流浪地球》也往往对特效等技术问题持保留意见和更高期待。科幻平台负责人星海一笑觉得这种认识颇不厚道,“小破球”是《流浪地球》导演郭帆的自谦,让人瞠目结舌的特效是几千人制作团队风餐露宿四年换来的,虽不尽如人意但是也令许多观众赞叹不已。据说,早在做剧本前,郭帆就先搭建了百年的世界变化史,再带领团队写大纲、建立世界观,接下来是几千张概念设计图、8000张分镜,全片视效镜头2000多个,占总镜头量超90%。运载车、地下城、空间站等都是实景搭建,1万多件道具都由团队设计和制作。比如,其中一套宇航服要用1100多个零件,一个头盔的构造多达14层……这一举一动都需要工匠精神,是以前那种五毛特效无法比拟的。没有硬核,再好的科幻电影所要表达的啥啥情怀,也无从谈起。

过年回家,父子解惑,为爱牺牲……这些都是作者以独特方式观照现实生存。在南方科技大学教授吴岩看来,《流浪地球》的制胜之处,最终还是关于人的艺术,无论哪种类型,打动人心是一切的前提。“技术固然重要,但若仅仅是技术至上,或是用电影中的科技成分掩盖故事,照样行不通。”科技时代,人文情怀尤为可贵。科幻题材电影的着眼点也应该是人,是关于人类如何生存、如何认识世界的思考。

硬核,情怀,还有中国心,《流浪地球》在气场上也保持着满满中国“情调”:浓郁的中国市井生活气息扑面而来,有麻将,有舞狮,有喜气洋洋的春节十二响……而韩朵朵无限向往的外面的世界,是被冻在冰崖夹缝中的东方明珠、奥运大厦、央视大楼的尖尖角角。虽然我们曾经被无数次的末日景象冲击过,但这次“最中国”,引起我们的思考也更直接更深刻。

除去浮于浅表的种种,“带着地球去流浪”才是让动辄放弃家园、建个诺亚方舟逃亡的老外们最不可思议之处。刘慈欣说,刚做出来的时候,有人说片子里体现了浓浓的回乡意识,细想来,所言极是。“中国心”是什么,是“孩子的孩子还有孩子”“总有一天,贝加尔湖的冰会化成水”的愚公移山精神,是带着故土去流浪的家园情怀,谁说国人不浪漫,不过是浪漫的更传统、更东方、更隐忍罢了。

在《流浪地球》中,不再是一个超级英雄来拯救全人类的好莱坞电影模式,而是不同国家的人合力救援地球,构建起一个人类命运共同体。影片不以某个国家为中心,而将全球作为整体来进行资源规划,分工合作完成救援任务。科幻文学最珍贵的一点是,人类是作为一个整体出现的,它里面的种族特征并不那么强烈。人类整体利益高于局部和个人利益,这也是中国文化中独有的“集体主义”“团结精神”。

张小北认为,《流浪地球》迅速走红,还跟赶上了一个科幻电影的好时机有关。大概从2015年左右开始,国内的电影行业其实就一直在关注和期待着一部重量级国产科幻电影的出现,这是大势所趋。在《流浪地球》上映之前,其实有好几部国产科幻电影都一直在做各种各样的铺垫,然后《流浪地球》作为黑马出现,赶上一个很好的时机。

此外,科幻作品的发展往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成正比。科幻作家王晋康认为,以中国社会现在的综合国力,催化出像模像样的科幻作品也是势在必行、理所当然的。

正所谓天时、地利、人和,《流浪地球》赢得“很中国”。

期待中国科幻文学“百花齐放”

有人说,从《三体》频繁获奖起,国内科幻文学的春天已至。那么《流浪地球》等科幻影片的火爆,能否催生更多科幻文学之花?

每当和朋友们聊起科幻文学的发展现状,新生代科幻作家焦策都会感到有些失落。“在当下,不管愿不愿意承认,中国科幻文学对作者和读者的门槛都较高,需要数学、物理、逻辑等多学科知识,确实是小众的圈子。”

科幻文学的高冷现状从当下的科幻类出版物市场上有直接反映。细观中国科幻图书市场,乱象频出,大部分科幻图书是不需要支付版税的公版图书,其中借科幻之名行圈钱之实、粗制滥造的科幻书籍也不在少数。在少有的几个出精品科幻的出版社中,又以出版国外引进图书为主,真正属于中国本土科幻作家的优秀之作非常之少。根据当当、京东两家网上图书销售的相关数据显示,中国本土科幻书籍的销售情况,比如《三体》在当当约62万册,京东约61万册;2017年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银奖作品、著名女科幻作家迟卉的《2030·终点镇》却问津者寥寥,而这部作品被国内科幻界公认为近年来质量相当不错的一部作品。据介绍,《科幻世界》杂志目前的发行量约为15万册。这也基本反映了我国目前科幻出版的现状,极少数作家一枝独秀,其他人则艰难生存。在星海一笑看来,写科幻文学的人很多,真正能打动人心、有警世意义的作品太少。“除去科幻写作门槛较高外,待遇低、回报少也是重要因素。”

科幻文学领域的研究现状则更加尴尬。早在2003年,还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的吴岩就开始了科幻研究生的招生,2015年更是把专业提升到博士层次,而如今早已调到南科大工作的他依然一声叹息:“我离开北师大,招生就停止了,现在中国大学没有一个专业的科幻方向了。我从2015年开始招该专业博士,招了三年,总共才招收了四个。”

尽管春寒料峭,但依然阻挡不了中国科幻迎来百花齐放的春天。吴岩称,根据南方科技大学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发布的《2018中国科幻产业报告》显示,2018年科幻阅读市场迅速反弹,国内科幻小说、引进作品都有所升温。上半年总量达9亿元,下半年即便持平,市场前景也相当广阔。由此可见,曾经在西方很火爆的科幻文学,在中国仍有很强劲的大众需求。吴岩建议从国家层面上设立科幻文学奖项,以激发国产科幻领域的创作动力,“提前给予优秀选题资金支持,发挥带动作用,促成良性循环”。

必达财经

热点推荐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金融之星立场无关。金融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金融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